首页> 合作企业公示> 详情

《品牌中国》:治理变预防,墨迹天气以数字技术助力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

发布时间:2022-07-22 点击量:104037


近期,北半球多地刷新高温极值,欧洲、北美、中国南方都迎来“炙烤模式”,尤其欧洲多国最高气温突破40摄氏度,连机场跑道都被晒化,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。世界气象组织警告称,未来全球极端天气会变得越来越普遍。

随着全球气候“极化”,除了高温天气,台风、雷暴、强降雨、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频发,它们不仅见诸报端,更深刻影响社会运行、经济发展和生命安全。对此,国家提出要建设“气候适应型社会”,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气象信息服务行业,正在成为“科技防灾减灾”的探索前线。

建设气候适应性社会,“防”在“治”前

提到极端天气,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内涝的城市街道、被洪水冲走的车辆、被大风刮走的招牌和屋顶、旱死在地里的庄稼、遮天蔽日的沙尘……为了应对全球气候不稳定性加剧,我国多部门近期印发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》、《国家防洪抗旱应急预案》等重要政策文件,旨在从生态文明建设、灾害科学防治等方面,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政策频频提及建设“气候适应性社会”,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,并强调“主动适应,预防为主”、“科学适应,顺其自然”、“系统适应,突出重点”、“协同适应,联动共治”等基本原则。这意味着,相比灾后治理,灾前预防的工作更加吃重。

但是,天气变化乃至气象灾害发生,在时间上突发性强,在空间上覆盖范围广,还会受到全球多元天气因素的密切影响,仅靠少数部门、几个观测站、几家公司很难实现对气象灾害情况的精准预警与分析,这为预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。

因此,政策文件与解读指出,气候适应性社会需要在政府领导下,实现多区域多部门高效协同沟通,并且提升公众的气象意识和参与度,共同构建“无缝隙全覆盖、智能数字的精准预报预测”,才能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保障,面对气象灾害提升抗风险能力,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。

数字技术加持,墨迹天气带来更高维度“气象视野”

作为气象信息行业的老牌劲旅,墨迹天气很早就提出通过众包数据收集、优化天气信息的思路,后来完善成为“时景”社区,用户每天会实时上传几十万张天气、风景照片,既解决了天气播报的实时性问题,也为公众参与气象事业提供了便捷窗口。



具体到防灾减灾,2019年墨迹天气推出“观天者计划”,鼓励用户拍摄、上传身边灾害天气情况,承担“前线观察员”角色,吸引众多用户参与。一方面,海量、实时、真实的照片跨越时空限制,成为气象灾害的第一手资料,为国家有关部门部署减灾防灾提供参考;另一方面,墨迹天气立足用户气象图片与传统气象数据,结合图像识别、深度学习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,持续优化自身天气预测能力。此外,这一计划也有效提升了用户观察气候、减灾防灾的意识,推动全民气象教育。

同时,考虑到天气状况与社会经济运作深度绑定,气象信息服务行业开始向政企客户发力。早在2016年,墨迹天气就成立“墨迹赤必”政企服务品牌,以自身领先的数字技术和气象沉淀为基础,提供农业、交通、物流、体育、政府等领域的气象信息解决方案。

举例来说,“墨迹赤必”根据全球经纬度预报能力、观云识天、分钟级公里级短时预报等能力,提供兼顾宏观视角和细节展现的应急气象辅助决策服务,包括短临降水预报、闪电位置、台风演变路径等,可精确到公里级,具有高准确性、高稳定性、高分辨率的特点,为政府应对气象灾害提供更多余裕,已在河北省等多地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落地。

不同行业对天气信息需求也存在差异,对此,“墨迹赤必”从社会经济实际需求出发提供相应服务,比如为农业提供干旱、洪涝、冷害、热害的风险统计,为汽车、航空等交通提供温度、气压、风、降水等数据要素,为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提供温度、降水、能见度、极端风和其他精细化预报服务,达成降本增效、规避风险、稳定业务运行的目标。

可见,在数字技术支持下,气象数据也能成为切实的“生产力”。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气象信息服务行业,正在成为国家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深入社会经济运作,构成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“反脆弱”的有力屏障。随着数字技术进步和气候影响进一步放大,气象信息服务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。